秦半兩是哪個朝代的
在秦統一六國之前,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,如鏟幣、刀幣、環錢等,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;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,確定統一法律、度量衡、貨幣和文字,廢止了戰國后期六國舊錢,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,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,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、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。
戰國秦錢,多隨軍事而流布,與六國商用流通者絕少,故多發現于秦軍經略六國之通路。如由秦入蜀之“金牛道”,由秦入楚之“商於道”,由秦入韓魏之“易陽道”等。故錢重而流布范圍甚小。錢型多為大錢(錢徑在3厘米以上)。
秦始皇承襲先王舊業,仍用半兩錢。秦統一貨幣時,中央也曾鑄造過“重如其文”的半兩錢。這種錢的特征是錢徑稍大(在3.3厘米以上),錢肉較早期稍薄,重8g左右。
隨著國勢由盛轉衰,出于市場商品流通的需要,錢幣亦隨之縮小而減重。至秦后期錢型變小,錢徑多在3厘米以下,重約3-4克。
漢高祖得天下(公元前206年),戰亂初定,社會經濟亟待恢復,故雖承秦制仍用半兩錢,但卻以秦錢重難用,更令民鑄莢錢,使民放鑄。引發物價暴漲,貨幣惡性貶值,至呂后二年(公元前186年),又恢復八銖錢,其后又屢屢改制,雖面文為“半兩”,而各大小輕重無常。
秦朝半兩與戰國時期半兩面文相同,錢型基本無變化,鑄造工藝有改進。私鑄錢往往摻雜其間,有時不易辨別。官錢往往經過加工,面文篆書多取方折,字體端整,筆畫粗細均勻。陜西、內蒙古、湖北等地秦朝墓葬和窖藏出土的秦朝半兩錢,依其大小重量約可分為三種:第一種錢徑3厘米以上,與戰國半兩普通錢大小近似,鑄行于秦朝早期。第二種錢體縮小,錢徑3厘米以下,多在2.7—2.8厘米左右,鑄行于秦朝晚期。第三種為劣質小錢,有所謂“莢錢”者,指漢初榆莢狀小錢,有特定時間及含義,重量在3克以下,甚至1g克多。意義
“秦半兩”的出現,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,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,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,并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,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。“秦半兩”奠定“圓形方孔”的古錢幣造型。“圓形方孔”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,貫穿中國封建社會,沿用了兩千多年。
“秦半兩”青銅幣以“圓形方孔”為貨幣造型,方孔代表地方,外圓代表天圓,“圓形方孔”即象征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(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。但也有人認為,圓形方孔是生產、加工的需要,是便于攜帶、流通和儲藏的需要,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)。青銅幣上的“半兩”二字為小篆文字,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;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(即十二銖),故稱“半兩錢”。
《史記平準書索隱》引《古今注》:秦錢半兩,徑一寸二分,重十二銖。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,錢徑一般3.2-3.4厘米,重8克左右。錢文突起而狹長,略具弧形。無內外郭,背平素。有重過10克以上,甚至重達20多克的,或說即《索隱》所載的當百錢。
朝夕網 www.bugari.com.cn原創不易,請大佬高抬貴手!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。